物流节点设施是城市物流活动的核心载体,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实现物流业与城市建设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避免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科学保障。另外,伴随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等文件,我国正式进入物流枢纽发展新时代,提出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物流运作新体系,成为引领地区物流节点系统性布局和集约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手段。当前正处于“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和开启“十四五”的帷幕之年,研究院将对不同时期物流节点的布局形态演化规律进行分析,以为各地开展新一轮的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提供借鉴。
一、物流节点布局形态的演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交通网络越来越复杂,物流节点的布局形态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之中,在不同的时期,物流节点的布局形态表现出了相应的规律特征,下面把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和后工业经济时代四个特征较为鲜明的社会阶段作为时间节点,对物流节点布局形态的演变进行总结。
图1物流节点布局形态的演变
二、物流节点布局形态与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过程
1、单中心集中发展类型
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建成区的面积较小,仓库、码头等原始意义上的物流节点幵始出现,此时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分布,节点之间联系较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功能的逐渐完善,火车货运站、公路货场、大型公共仓库等广义上的物流节点在市中心集中出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各个物流节点之间开始有了一定的联系。城市范围继续外延扩张,同时工业区的逐渐外迁,使得城市边缘区成为物流园区的最佳选址地带,城市的第二圈层布置了物流配送中心,为了更好的开展城市配送服务,物流配送中心则一般在城市中心区布局,各个物流节点的布局层次分明,形态均衡,和单中心集中式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样,形成了稳定的圈层式的网络结构。如德国的柏林市和卡塞尔市的物流节点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就属于典型的单中心集中发展的类型。
2、带形发展类型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受地理环境等的限制因素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各个点状的功能区呈带状的序列发展,物流节点引领了功能区的出现,各个功能区和物流节点之间交通联系开始加强。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带状扩张,城市各个点状的功能区域开始连成一片,同时物流节点也逐渐沿城市的主要走向排列,两者都沿着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初步呈现城市空间结构和物流节点带状的布局形态。如我国的兰州市依托带状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六大物流园区、五大物流中心”的典型的带形发展布局。
3、组团式发展类型
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决定了城市最初的形成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各个组团的地域空间结构趋于成熟,物流节点的布局形态也呈现出等级分明、组团状分布、与城市各组团联系紧密的均衡的布局状态。例如德国南部的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弗来堡市,一城市呈若干个较小的组团进行发展,在城市空间结构和物流节点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规划的物流配送中心有意识的配合每个城市组团进行规划建设,最终形成了组团状的布局形态。
4、卫星式发展类型
各个卫星城市的逐渐发展使得物流节点的在卫星城的布局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卫星城的土地价格一般低于母城,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之母城要多,原有位于母城的物流节点逐渐向各个卫星城市迁移,最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物流节点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一般位于卫星城市的边缘,依托较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母城和卫星城服务,配送中心位于母城和卫星城的中心的均衡结构。
三、结论
我国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差异显著,在物流节点规划布局及层级划分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与物流需求空间分布及规模相适应、与城市发展阶段及用地条件相适应、与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相适应、以及与国家物流节点层次划分依据相适应等原则,充分践行“先行物流”理念,前瞻性进行物流资源的科学配置与运作设计,以物流引领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夯实基础支撑,全面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建设高品质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