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贸易格局转变下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意义

2019-07-12

当前,国际贸易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逆全球化时有抬头,国际贸易中间产品交换占据国际贸易份额超过60%,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2016年制造业产值已占世界的25.5%,但随着我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制约以及自身主动产业结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正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产业类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研究院认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以下简称“陆海新通道”)在世界贸易格局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应运而生,陆海新通道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国家战略对接的具体成果,有机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使西部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为东盟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国际产品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与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基于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世界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WTO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表明,全球中间产品贸易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约70%上升到世界贸易总额的2/3,东亚国家高达4/5,东盟将成为跨国企业全球产业链布局的重要环节和承载地。

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关系将重构。由美国向世界各国发起的贸易战使全球贸易规则、贸易机构乃至贸易体系均遭遇严峻挑战,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关系由多边主义走向双边主义。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此次中美贸易战将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促进中国与东南亚、欧洲等地区贸易往来,同时加速在中国布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

世界制造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从全球范围的制造业布局来看,大体经历了四轮大规模转移,制造业中心先后经历了英美、日德、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目前,全球第五轮产业转移已经开始,正从中国向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转移,特别是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逐渐转移到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国家,由新一轮产业转移引发的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间的国际贸易增量未来潜力巨大。

 图片11.png

由世界国际贸易格局转变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引发的新贸易、新物流推动陆海新通道的形成。陆海新通道使“一带一路”经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完整环线,向北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对“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和助力国内不同地区联动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以重庆、广西和新加坡等为主要物流运输节点,吸引多个省区携手参与,将赋予西部地区在中国新开放格局中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作为空间。

图片1111.png 

陆海新通道同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有机契合,为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打通一条重要通道,其对我国、对东南亚、对世界发展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对我国西部而言,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由内陆经济腹地转变为对外开放前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对国家而言,有助于我国企业学习新加坡在物流、金融、信息等领域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物流业、金融业良性发展;对新加坡而言,通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新加坡在转口贸易和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开拓“一带一路”大市场,寻求更多投资合作新机遇,推动经济有效转型升级。

对东南亚而言,陆海新通道有利于东南亚国家开辟中国西部乃至欧亚大陆腹地的广阔市场,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广阔机遇,进一步提升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对全球而言,陆海新通道有利于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再平衡,促进以跨国企业主为主体的世界各国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