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综合保税区设立在内陆地区,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0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赋予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新使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意见》明确,要完善政策,拓展功能,创新监管,培育综合保税区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综合竞争新优势。推动综合保税区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销售服务中心。并围绕这“五大中心”发展目标提出了21项任务举措。
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从功能单一的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复合多元的综合保税区,且正向着更高层次的自贸区/自贸港迈进。研究院分析认为,从 2006 年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获批至2019年1月,短短 13年时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96个综合保税区(约占现存所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68.57%),其对区域和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结综保区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分析其空间区位、产业及功能发展和空间发展三方面的趋势。
一、空间区位的趋势
截至 2018年底,我国已经先后批复了 12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绝大多数城市划定的自贸区范围,都将原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监管场所纳入其中。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包括4个出口加工区,3个保税物流园区,6个保税区,8个保税港区,9个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场所中,包括7个保税物流中心,合计37个。平均每一个自贸片区几乎都含有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或特殊监管场所,而且自贸区所涉及城市如果有综合保税区,则较大概率会将其纳入自贸区范围。
因此,未来综合保税区的选址布局一方面需要结合综合保税区自身的选址需求,例如交通条件,产业条件等。另一方面也需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走向及向自贸区转型的可能性,适当考虑自贸区的选址要求。
二、产业及功能发展的趋势
随着综合保税区发展的逐步成熟以及产业结构的逐渐优化,除了早期传统的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外,一些新的关联功能也被植入其中,如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商品展示与销售服务等,带动了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保险业、咨询行业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综合保税区独有的特殊政策也吸引了产业集聚,其主导产业通过回顾效应、前向效应和旁侧效应的实现拉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这种作用不仅超过了综合保税区的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还将影响整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领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类型的升级。
未来综合保税区将吸引更多的产业集聚,功能上更加复合,产业链更加完善。一方面,传统的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更好的利用两个市场、利用更开放的政策和利用更先进的技术使其更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全面拓展金融贸易、保险、国际商品展示、研发设计、检测维修和销售服务等业务,使其高水平和多元化发展。
三、空间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因为综合保税区的占地有限,围网区内一般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模块化运营发展,有的以加工制造为主,有的以保税物流为主,还有的以保税服务为主;另一方面,由于综合保税区多数以产业基地型为主,其利用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便利,以及辐射带动作用,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优势产业在其周边集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链。综合保税区的辐射范围也将逐步向外扩散。
经过多年发展,综合保税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发展也更加成熟,综合保税区围网区内模块化运营发展,非围网区向外延伸发展。这也是未来综合保税区空间的发展趋势。